小樱知识 > 生活常识 > 中药经皮给药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中药经皮给药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提问时间:2022-06-18 20:05:05来源:小樱知识网


在当今的科技时代,美学与一个人的智慧和勤奋的品质一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地的男人和女人都很关心他们的外表和风格,每个人都想看起来和感觉自己的年轻和美丽。美被定义为“一种让审美感官感到愉悦的品质的组合”[1]。人们对美的孜孜以求,产生了专门为美服务的产品,也就是常说的“化妆品”,提到化妆品那就离不开中药经皮给药。

中药经皮给药是指采用适宜的方法和基质将中药制成专供外用的剂型施于皮肤(患处或相应经穴),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或作用于皮肤局部产生药效,及通过经穴效应发挥药效,达到相应治疗目的的给药系统[2]。中药经皮给药起效部位包括局部起效、经穴起效及局部给药起效全身作用(内病外治)。化妆品是指以涂抹、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的任何部位,如皮肤、毛发、指趾甲、唇齿等,以达到清洁、保养、美容、修饰和改变外观,或者修正人体气味,保持良好状态为目的的化学工业品或精细化工产品[3]。化妆品起效部位包括局部起效及经穴起效两部分。目前市场上的化妆品基本都属于局部起效,以经穴起效的化妆品仍是空白。从这个意义上讲,化妆品属于经皮给药的范畴,是专为美丽服务的经皮给药制剂。相对于经皮给药,化妆品更强调其安全性、稳定性、易用性。

中药经皮给药技术的发展

中药经皮给药历史悠久,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黄帝内经》,载曰“桂心渍酒,以慰寒痹”。张仲景所着《金匮要略》中有“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的记载。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用生地黄捣烂外敷治伤,并收录了断续膏、丹参膏等膏药。唐代孙思邈所着《肘后备急方》收载外治方1200 余首,涉及内、外、妇、儿等科。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已经有可用于局部治疗的膏药。明朝李时珍所着《本草纲目》中亦收载了大量经皮给药外治法,仅小儿外治方就有232 首,其中还包括了穴位疗法的内容。

清代是传统经皮给药的鼎盛及成熟时期,出现了徐灵胎、程鹏程、吴师机等内病外治的名家。清代徐灵胎曾曰:“用膏贴之,鼻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对皮肤吸收的机制进行了初步阐述。清代程鹏程篡辑了外治法专着《急救广生集》,汇集了嘉庆之前千余年的外治经验和大法,选方1500 余首,涉及杂症、急症、奇症、妇科、幼科、骨科等。清代吴师机所着《外治医说》是一部以中医学理法方药为理论依据,而以外治法为主要内容的临床着作。书中强调:“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吴氏善用外治法,尤其擅长用膏药治病,他认为“膏可统治百病”,发展了膏药的治疗范围。

近代以来,随着制药技术的进步和药用新辅料的出现,尤其是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出现了以水性材料为主要基质的新型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如涂膜剂,膜剂,凝胶贴膏(原巴布剂)、喷雾剂、贴膏、贴片等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在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又出现了纳米载体——经皮给药制剂构建的新型复合经皮给药系统,用以解决难溶性药物与水溶性基质相容性的问题,增加药物的经皮渗透特性,增强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体系的稳定性。常见的纳米载体- 经皮给药制剂复合体系包括中药微乳——凝胶贴膏经皮给药系统,中药微乳——凝胶经皮给药系统,中药微乳——原位凝胶经皮给药系统,中药脂质体——凝胶经皮给药系统,中药醇质体- 喷雾剂经皮给药系统。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种类繁多,《中国药典》2020 版[4]收录经皮给药制剂20 种,包括眼用制剂、鼻用制剂、栓剂、软膏剂乳膏剂、吸入制剂、喷雾剂、气雾剂、凝胶剂、搽剂、涂剂、涂膜剂、酊剂、贴剂、贴膏剂、膜剂、耳用制剂、洗剂、冲洗剂、灌肠剂、膏药。与化妆品关系比较紧密的剂型有软膏剂乳膏剂、喷雾剂、气雾剂、凝胶剂、搽剂、涂剂、涂膜剂、膜剂、凝胶贴膏剂、洗剂、冲洗机。化妆品中则分成了六大体系:水剂体系、皮肤护理乳霜体系、面膜体系、防晒化妆品体系、祛斑化妆品体系、毛发护理乳霜体系等。

软膏剂系指原料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的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因原料药物在基质中分散状态不同,分为溶液型软膏剂和混悬型软膏剂。乳膏剂系指原料药物溶解或分散于乳状液型基质中形成的均匀半固体制剂;乳膏剂由于基质不同,可分为水包油型乳膏剂和油包水型乳膏剂。喷雾剂系指原料药物或与适宜辅料填充于特制的装置中制成的软膏剂,使用时借助手动泵的压力、高压气体、超声振动,或其他方法将内容物呈雾状物释出,直接喷至腔道黏膜或皮肤等的制剂。喷雾剂按内容物组成分为溶液型、乳状液型或混悬型。

气雾剂系指原料药物或原料药物和附加剂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装封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雾状物喷至腔道黏膜或皮肤的制剂。

凝胶剂系指原料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制成的具凝胶特性的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除另有规定外,凝胶剂限局部用于皮肤及体腔。

搽剂系指原料药物用乙醇、油或适宜的溶剂制成的液体制剂,供无破损皮肤揉擦用。

涂剂系指含原料药物的水性或油性溶液、乳状液、混悬液,供临用前用消毒纱布或棉球等柔软物料蘸取涂于皮肤或口腔与喉部黏膜的液体制剂,也可为临用前用无菌溶剂制成溶液的无菌冻干制剂,供创伤面涂抹治疗用。

涂膜剂系指原料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含成膜材料的溶剂中,涂搽患处后形成薄膜的外用液体制剂。

膜剂系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成膜材料经加工制成的膜状制剂,供口服或黏膜用。

凝胶贴膏剂系指原料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常用基质有聚丙烯酸钠、羧甲纤维素钠、明胶、甘油和微粉硅胶等。

洗剂系指用于清洗无破损皮肤或腔道的液体制剂,包括溶液型、乳状液型和混悬型洗剂。

冲洗剂系指用于冲洗开放性伤口或腔体的无菌溶液。

中药经皮给药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01微乳

微乳是光学透明、低黏性和热力学稳定的油和水分散体,由两亲性的界面膜如表面活性剂稳定,通常与共表面活性剂如多羟基化合物、短链和中链醇结合[5]。根据分散特性和油/ 水假相比,它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水包油(o/w)、双连续和油包水(w/o)。由于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对润肤霜、增白剂和抗氧化剂等化妆品的经皮吸收率较低,微乳剂是一种有用的配方方法,它能够比简单溶液或传统剂型更好地通过皮肤输送化妆品。应用微乳技术上市的化妆品包括Skinlastin(Proctor &Gamble)、Nano-Lipobelle H-EQ10 cream(Mibelle Biochemistry,Switzerland)。

02脂质

体脂质体是一种人工膜。在水中磷脂分子亲水头部插入水中,脂质体疏水尾部伸向空气,搅动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直径为25~1000nm 不等。脂质体可用于转基因或制备的药物,利用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内部。生物学定义:当两性分子如磷脂和鞘脂分散于水相时,分子的疏水尾部倾向于聚集在一起,避开水相,而亲水头部暴露在水相,形成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的封闭囊泡,称为脂质体[6]。1986 年,迪奥推出了第一款脂质体抗衰老乳膏,名为“Capture”[7]。应用脂质体技术开发的上市的化妆品包括Nano Breast Cream(St.Herb Cosmetics International)、Efectdu Soleil( L’Oreal)、Revitalift DoubleLifting (Anti-wrinkle cream)( L’Oreal)、Capture Totale( Dior)、Marinosomes(N Moussaoui et al.)、Ageless Faceliftcream( I-Wen Naturals)、 ROVISOME ™Retinol Mois t cosmetic ac tive(A irProducts & Chemicals Inc.)、RovisomeACE Plus( Air Products&Chemicals Inc .)、Aquasome A E(Nikkol)、Formule liposome gel( Payot (Fedinand Muhlens))、Symphatic 200(BiopharmG mb H)、Brookosome ®(Lo nza)、Inovi ta(Biopharm GmbH/Pharm/Apotheke)、Future per fect skin gel(Estee Lauder)。

03微针

微针为当今大多数皮肤科医生所熟悉的术语,自20世纪初成立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微针技术建立在用微型针对皮肤进行非致病性穿刺的基础上,从而刺激底层细胞增加生长因子和重要的皮肤成分胶原蛋白的产生[8]。相对于传统的皮下注射针,微针使用时人是无痛的,因为它们不能穿透真皮层。使用微针还可以减少与使用皮下注射针头进行肠外分娩有关的锥虫恐惧症(针头恐惧症)。作为一种专业美容选择,微针还克服了痤疮、手术、瘢痕疙瘩和妊娠纹所形成的皮肤损伤造成的疤痕突出和难以对抗脱发和再生的问题。尽管可通过非侵入性技术来解决上述美容条件,包括磨皮、化学脱皮和激光治疗,但它们具有脱色、皮肤瘢痕和不希望的临床结果。常用的微针包括固体微针、涂层微针、空心微针、可溶性微针及微针液体注射系统等。

当固体微针被插入和移除后,在皮肤表面形成微米级的毛孔时,它们可以被用作皮肤预处理——这些微通道作用于“戳和贴片”原理。对传统可靠的微针技术的一种改进是“刮伤和修复”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将微投射物刮到皮肤上,产生微擦伤。溶液分散在贴片内特定的微投射物上。微针贴片包含一系列固体微针,产生一个微孔网格,产品可以通过这些微孔输送到皮肤进行局部或制剂全身吸收。另一种变体是使用含有微针的滚子,当滚子在皮肤上旋转时,它会多次穿透角质层。根据这一定义,市售的真皮辊用于皮肤开孔程序。

涂层微针这些基于“涂层和戳”的概念操作的微针包含一层固体微针,其中有一层含有溶液的涂层。最流行的方法是浸渍涂层,但需要精确地控制,以确保微针被充分地注入到浸渍溶液中。

空心微针是传统皮下针的一个小变体。药物的传递是由压力驱动的液体制剂的流动来完成的。其可以通过这种技术分配到真皮层,空心微针由于其组成和脆弱性,制造起来具有挑战性。

可溶性微针,其工作原理是“戳和释放”的概念。与其他微针相比,它们易于通过微成型方法制造和使用,近年来获得了相当大的普及。可溶性微针是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如糖或聚合物可生物降解,并填充药物。应用后,微针溶解到皮肤中并释放药物。

微针液体注射系统,用于为慢性伤口提供必要的药物浓度。微针液体注射装置不仅可以提供快速、精确和无痛的慢性伤口输送,而且与皮下注射针相比,还可以实现额外的优势。

目前上市的用于化妆品领域的微针系统包括DermaRoller® (DermaRoller, Germany)、Dermapen®(EquipMED ™ , Australia)、Revive ™ HAP (AMIEA MED,Berlin, Germany)。

04离子导入

作为最古老的透皮技术之一,离子导入应用一种温和的电流来推动分子进入皮肤[9]。离子导入的基本原理是,与电极排斥相同的电荷离子,将这些离子运送到皮肤的结构层。基于这一原理,通过离子导入传递的分子必须是水溶性的、离子性的,分子大小为13kDa或更少的。在制剂使用中,离子渗透装置已被用于输送芬太尼(Ionsys®)、舒马曲坦(Zelrix ™ ) 和利多卡因(Lido-Site ™ )。在化妆品领域应用上述技术的产品包括WrinkleMD ™ (WrinkleMD™ , CA,USA)、BioBliss ™ (Iontera, Inc., RI, USA)、NuFace® Trinity (NuFace, CA, USA) 等。

05超声电泳

超声电泳,也被定义为“声电泳”,利用超过正常听力范围(>20kHz) 的超声波来帮助药物分子渗透皮肤中[10]。虽然最常用于蛋白质传递(如胰岛素和促红细胞生成素),但超声电泳也被用于美容增强药妆剂通过表皮层的渗透。通常,药物和药妆分子的频率范围为20~100kHz。声波电泳利用声波(超声波辐射)导致细胞膜的破坏,通过一项被称为“微聚焦超声”的程序,超声电泳已被用于治疗30~65 岁女性皮肤I型的皱纹。此外,其还用于眉毛和颈部提升,治疗后几乎没有恢复时间,治疗后有显着改善。上市的产品为Clarisonic® OpalSonic Infusion (Clarisonic, WA, USA)。

06激光激光

作为一种皮肤微穿孔技术已被用于主动透皮应用。在化妆品使用中,激光被分为两类:烧蚀和非烧蚀[11]。由于这些类型的激光器存在局限性,因此新类别的激光器,如IPL(强脉冲光),射频和分馏激光器也被开发出来,并提高了疗效。上市的产品包括Quasar® MD Plus (Quasar Bio-Tech, Inc., FL, USA)、QS ND:YAG (variedwavelengths); Er: YAG, CO, Er:glass(trade names vary by company)、Titan?(Cutera, CA, USA)、Triactive™(Cynosure,MA, USA)、SmoothShapes™(Cynosure,MA, USA)。

07微晶磨皮

微晶磨皮是最常见和最古老的皮肤科美容手术之一,已在临床和家庭环境中用于中等水平的皮肤表面置换[12]。微晶磨皮被认为是基于FDA 法规的I 类设备程序(可以不需要医疗监督,是用一种设备进行的皮肤与微米大小的研磨性晶体,部分去除角质层,结合真空吸引,具有“负压”效应)。该晶体可以由氧化铝、碳酸氢钠、刚玉粉末或金刚石制成。上市的产品包括PMD®(Personal Microderm) (Age SciencesInc., UT, USA) MegaPeel ™ (Derma Med Solutions, LLC, PA, USA) Pristine™ (Viora,NJ,USA)。

展望

中药经皮给药与化妆品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其作用部位均为皮肤且均受到皮肤角质层的限制。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作用部位多、产品形式也更加丰富,并且可以形成纳米载体——基质的复合载体,将此类技术应用于化妆品领域必然会产生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共同为美丽事业服务。

杜茂波

中药制剂学博士,副研究员,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从事中药制剂及外用新剂型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国家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80 余篇;获省部级奖励2项;授权专利5项;主编专着1部。完成企业技术服务100余项。此外,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同行评议专家,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审稿人。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中药经皮给药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最佳回答,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小樱知识网www.cnfyy.com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即可。

本文标题:中药经皮给药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本文地址:https://www.cnfyy.com/shcs/3387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