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樱知识 > 生活常识 > 深化创新激励机制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深化创新激励机制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提问时间:2022-06-19 06:50:13来源:小樱知识网


楚序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蔓延全球的疫情冲击、风云激荡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中国经济怎幺走?我突然想起了近期很热的一个科学家,20世纪80年代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主持开发了联想系列微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荣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他的名字叫倪光南,现年80多岁,目前还骑着自行车晃荡在北京的中关村。让部分作出重大科技创新贡献的倪光南们富起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第一动力作用,这是当前和“十四五”时期决定中国经济能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的重要性,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驱动定义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定义性特征,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发展。解决好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应对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必须贯彻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要求,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要高度聚焦创新这把金钥匙,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上升为内涵式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14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8.1%。我国人均GDP1.25万美元,已经超过了世界人均GDP1.21万美元平均水平。我国创新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神舟十三号圆满完成既定任务,量子计算优越性、核聚变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排名升至第12位,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达到近2.44万亿元人民币,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约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76.6%,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给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

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我国科技创新还存在五方面问题和掣肘:

一是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我国科技创新治理涉及多个部门,科技创新治理政出多门、目标多元、互相掣肘、相互扯皮,科技创新激励与评价政策不健全、不配套,部门之间协同性差。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办理流程长,要求准备文件过于繁琐,影响科创企业作价投资的积极性。部分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政策难以落地,计算机软件的转让和许可难以得到税收优惠。

二是创新投入还不够。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形成与补充机制长期欠缺,现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模式难以支撑企业创新发展。近年来中国研发投入增长较快,但是研发强度(研发投入占GDP比例)依然不高,2019年中国的研发投入21737亿元,研发强度为2.19%,美国的研发强度为2.8%,以色列和韩国的研发强度均超过4.5%。在全球研发高度集中的ICT、医疗、汽车等产业,名列前茅的依然是苹果、三星、高通、台积电、英特尔、SK海力士等巨头,我国企业在主要产业研发投入上没有一项是排第一的,说明我们仍然主要是以产业跟随型为主。我们不是主导,有被卡脖子的风险。

三是容错制度还不完善。缺乏可执行的、具体的科技型企业投资容错纠错政策,科研单位负责人担忧国有资产流失而瞻前顾后、顾虑重重、裹足不前。创新成功收益分享激励与创新失败责任代价不对等,创新热情和动力不足,一流人才引不来、留不住问题亟待解决。

四是创新的保护和支持力度还很不够。倪光南们作出了突出贡献,最终却所获甚少。同时,科研单位由于实力弱、有形抵押物不足、市场前景不明确等,难以获得商业银行有效、匹配的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价值识别难、质押登记难、处置退出难,导致银行贷款、科技保险举步维艰。

五是对创新的激励还不充分。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限不定,创新目标与责任不明,缺乏制定和实施中长期战略的积极性,不利于形成创新的专注与持久力。国企实行工资总额管理制度限制了国企科研人员激励的空间。国有科研单位在薪酬分配中普遍以岗级或职级分配为主要依据,而不是以科技人员的贡献为主,“大锅饭”问题严重,关键技术骨干的贡献难以匹配贡献,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薪酬福利不具市场竞争力,导致技术骨干和部分关键管理人员的流失。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蔓延全球的疫情严重冲击了全球供应链,重构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正在深度进行,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更加激烈,“逆全球化”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更加凸显,我国经济进入了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一是要落实六中全会《决议》精神。要积极应对科技创新的新挑战,实施基础研究10年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大幅提高基础研究投入。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是6%,发达国家普遍在20%左右。急功近利的研发多,基础研究薄弱,这种状态决定了我国科技创新原创能力低下,决定了依赖基础研究、底层技术的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能力弱,这是我们的短板。要加强“从0到1”基础科学研究,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力量加大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通信、区块链新技术研发,加强生命科学领域的合成生命学、基因编辑、再生医学等生物科学技术研发,加强半导体、芯片和清洁能源等领域的研发,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掌握更多“撒手锏”技术,使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积极进展,逐步在一些前沿科学取得全球性竞争优势。要充分利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围绕自主学习、人机协同、增强智能和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促进发展更多的无人工厂、黑灯工厂,推动工业生产向分布式、定制化,大规模定制的制造模式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国家更大力度通过政府采购、研究开发资助、发布产业技术指导目录、示范推广等方式支持创新,国有企业要在采购和招投标中制定鼓励支持创新产品的政策。

二是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遏制抄袭套利的商业陋习、营造创新驱动的商业环境,保护好倪光南们的知识产权。要发挥好科学家的创新主体作用,落实好“军令状”、“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要高度重视发挥企业家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组织创新、创造新的商业价值中的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反对垄断,防止大企业垄断“大鱼吃小鱼”对中小企业创新的遏制,维护市场秩序,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及时更新优化国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程序,优化产权登记办理流程,缩短办理周期,简化繁琐的准备文件。要落实国家对享受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的科技成果种类(如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等)和转化方式(如转让、许可)予以税收优惠确认。要构建国有资本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三是加大科技创新的市场化激励。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是科技创新的动力之源。2016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技人员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从该项转让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0%奖励科技人员,对将职务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奖励不低于50%的股份,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个人所得不低于总额的50%。国内大学和事业单位在执行该法时普遍将职务科研成果转让收益的60%-80%奖励科技人员,并在实践中实施了更加大胆充分的创新激励措施。和大专院校和事业单位的科技创新激励措施相比,国有企业创新激励严重滞后,股权激励的约束性条件过于严格,分红激励措施难以落实。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企业掌握了巨量的科研资源,要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完善国有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工具箱。要创新国有企业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改革,激发知识产权转化的内生动力。要加大科技创新激励力度,尽快制定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跟投制度。要探索建立“科学确权,早起分割,权益共享,风险共担”制度,探索完成成果人可以和企业成为共同成果所有权人。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建立“先确权、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探索符合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要坚持各项人才激励政策统筹协调,建立完善对科技人员的赋权制度、利益分配机制、职务晋升制度等,建立常态化、普惠性的人才激励机制。要打破大锅饭,让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富起来。这和当前国家的分配政策完全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日前指出“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让一部分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富起来,是知识经济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实践,是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福利主义陷阱”,实现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四是建立促进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天然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反复探索的过程,因而具有很高的失败风险,科技创新投资项目成功与失败之比是2:8。可以说,不容忍失败,就不可能创新。科技型企业尤其需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只要目的正当、禁止排除、程序合规、行为合法、结果合理,对创新失败就予以免责,鼓励科学家干事创业、建功立业。要高位立法,统辖干部人事管理、巡视、国有资产监管、审计、科技管理、司法等部门相互配合、协同推进,形成各个相关部门尺度统一、步调一致、共同支持科技创新的局面,切实解决科技创新容错实践中跨部门政策冲突、协调不畅问题。

只有创新才能激发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只有让部分作出重大科技创新贡献的倪光南们富起来,才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人力资本积累等,真正实现中国长期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深化创新激励机制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最佳回答,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小樱知识网www.cnfyy.com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即可。

本文标题:深化创新激励机制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本文地址:https://www.cnfyy.com/shcs/34548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