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樱知识 > 生活常识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机制分析及发展趋势展望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机制分析及发展趋势展望

提问时间:2022-06-21 15:35:53来源:小樱知识网


张长令

培育新能源汽车市场,是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和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的切实路径,也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和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举措。壮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对于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强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和达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居民消费观念逐步转变,新能源汽车使用条件与环境持续改善,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持续释放,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高,销量呈现出迅猛增长态势。本文总结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要特征,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展望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趋势,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壮大的对策建议。

1.渗透率不断提升,市场进入扩张期

(1)总量快速提升

随着产品接受度的提升和使用环境的逐步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总销量快速提升的势头。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统计,2020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5万辆和24.8万辆,均创历史新高,同比分别增长17.3%和22%,连续6个月实现增长。2020年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2021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分别完成256.6万辆和254.2万辆,同比均增长1.8倍。其中,2021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总体延续了良好表现,产销量再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39.7万辆和38.3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3倍。

(2)乘用车占据主导

近三年以来,新能源乘用车主导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趋势愈加明显。2020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117万辆,同比增长11%,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比例高达85.6%。2021年1-10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238.1万辆,同比增长205%,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比例高达93.67%。其中,2021年10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36.8万辆,环比增长6 %,同比增长155%,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比例高达96.08%。

(3)市场渗透率不断攀升

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必然带动市场渗透率的不断攀升。如图1所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2015年首次突破1%,达到1.3%。2018年和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市场稳定在4.5%~4.7%之间。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首次突破5%,达到5.4%。2021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市场渗透率也取得历史性突破。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1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突破10%。到了2021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6.4%,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更是高达18.2%。

2.高低两端产品发力,市场结构逐渐强化

总体来看,高低两端车型持续发力,成为拉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要动力。如图2所示,2020年我国A00级新能源轿车占比为26%,较2019年上升12个百分点;A轿车占比为24%,较2019年下降21个百分点;B级及C级轿车占比达23%,较2019年上升14个百分点。以宏光MINI EV、宝骏E100、长城欧拉R1等为代表的高性价比A00车型,价位在10万元以内, 打开了农村和城市通勤代步市场。以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汉、蔚来ES6/ES8、理想ONE等为代表的多款B级及以上车型,具备更加鲜明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智能化水平,消费者接受度快速提升。

到了2021年,高低两端车型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主导的趋势得以延续,并有逐渐强化的趋势。从表1可知,根据纯电动乘用车畅销车型排行来看,2021年8月,纯电动乘用车畅销车型TOP10中,车型级别继续呈现高低两端车型分化的趋势。A00级纯电动乘用车占据5款,B级和C级纯电动乘用车占据4款。2021年8月,比亚迪汉EV、小鹏P7销量同比增长幅度均在150%以上。从2021年前8个月的整体情况看,TOP10车型同比增长高达500%以上。其中,以宏光MINIEV、荣威科莱威、长安奔奔E-Star、欧拉黑猫、奇瑞小蚂蚁为代表的小型纯电动乘用车型销量快速增长。2021年1-8月,宏光MINIEV以25.09万辆的销量稳居第一。欧拉黑猫同比增长160%以上,特斯拉Model 3同比增长150%以上。

3.中小城市渗透率提升加快,市场销量向大城市集中

根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城柳州范本大数据报告》的数据,纯电动乘用车市场渗透率最高的不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而是三线城市柳州和三亚。2021年9月,柳州和三亚纯电动乘用车市场渗透率高达35.0%和41%,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一位。2021年1-9月,柳州纯电动乘用车市场渗透率为31.6%,居全国首位。在一线城市中,深圳纯电动乘用车市场渗透率最高,达到26%,北京和上海均为22%左右。

从整个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渗透率来看,2021年1-9月市场渗透率最高的三个城市为柳州、深圳、上海,其市场渗透率分别为3 2 . 4 0 %、3 2 . 3 7 %和31.28%。除了这三座城市,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较高的城市还有三亚(30.71%)、杭州(25.30%)、北京(21.45%)、广州(20.14%)、天津(18.42%)等。

不同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新能源汽车销量更体现了市场向特定区域集中的特点。从表2可知,2021年1-9月,上海、深圳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均超过10万辆,分别达到16.96万辆和10.07万辆。北京、杭州、广州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均超过7万辆。其中,北京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高达9.3万辆。成都、天津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在5万辆以上。2021年1-9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总销量181.8万辆,而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高达24.08%,接近四分之一。

小型纯电动乘用车在中小城市集中销售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另一特征。根据第一电动研究院的统计结果,2021年10月宏光MINI销量47,742辆,驻马店市、洛阳、商丘为其销量TOP3城市。奇瑞小蚂蚁销量9,979辆,环比上涨27.3%,菏泽、济宁、洛阳、郑州、濮阳为其销量TOP5城市。奔奔E-Star销量7,023辆,环比下降18.4%,郑州、重庆、洛阳为其销量TOP3城市。

早在2001年,我国就启动了国家层面的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2010年,我国又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导向。此后,我国又相继出台了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及车辆示范推广、购置补贴、购置税减免、扶持性电价、充电设施建设、政府及公共机构采购、企业及产品管理规范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形成了全方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

需要强调的是,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市场培育的过程中,国家层面主要承担产业支持政策和体制机制顶层设计者的角色,而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市场培育的影响更为直接。地方政府不仅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直接推动者,还是区域市场环境的直接构建者。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培育过程中,地方政府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关键零部件企业、充电服务商共同发力,形成了独特的市场启动及构建机制。

1.地方政府研究制定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应用的适应性政策

(1)上海:适应性政策激活和壮大市场

在产业发展初期,上海通过有效的政策组合成功启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产业成长过程中,上海又适时调整和制订了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其适应性政策支撑了本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壮大。

a)新能源汽车市场启动期的适应性政策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启动过程中,市场开放政策、免费新能源汽车牌照和力度较大的资金补贴等政策效果较为突出。

不同于一些地区的市场保护政策,上海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初期采取了较为开放的市场准入政策。通过支持和鼓励涵盖高中低端等不同细分市场、纯电动及插电式等不同技术类型和自主、合资、外资等不同品牌新能源汽车产品进入,上海营造了一种开放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这不仅能够培育潜在消费者群体,还能够更好地满足潜在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加快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张的速度。

与此同时,上海市还推出了免费新能源汽车牌照和力度较大的补贴政策。免费牌照不仅能够给予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机会,还能作为一种隐性购车补贴有效激发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与其他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和地区相比,不论是车辆购置补贴,还是充电基础设施补贴,上海市2014-2015年的资金补贴力度都较大。这不仅降低了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成本,还提高了其使用便利性。

通过市场开放、免费新能源汽车牌照、资金补贴等政策措施,上海市不仅提高了社会公众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知晓程度和接受程度,还培育了规模庞大的潜在消费者群体,从而有力推动了上海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据上海市经信委统计,2015年上半年上海新能源汽车销量14547辆,是2014年同期销量的近10倍,从市场规模和增长率来看都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并且,私人消费者市场活跃成为上海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显着特征。2014年-2015年,上海私人用户新能源汽车销量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70%左右。

b)新能源汽车市场壮大期的适应性政策

2015年以来,上海市通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建立智能监管平台、应对疫情冲击的新能源汽车促消费政策等手段,多措并举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

上海在充电基础设施支持政策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消费者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相关联、依据对充电站点和充电设施运营企业的考核结果发放奖补资金等。上海积极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管理,率先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实现了车辆安全监控、交通智能管理、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追溯等功能,为新能源汽车运行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为缓解疫情给新能源汽车消费带来的冲击,上海在2020年出台了涵盖置换新能源汽车、充电等补贴政策,并对车辆上牌给予便利,直接助力当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逆势增长90%以上。

综上所述,上海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启动及发展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适应性支持政策,有效推动了当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截至2020年底,上海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2.4万辆,居全国第一。其中,2020年,上海推广新能源汽车12.1万辆,同比增长92%。上海私人新能源汽车消费持续活跃,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内生动力。截至2020年底,上海私人领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接近30万辆,约占新能源汽车市场总量的70%。充电服务网络方面,上海累计建成充电桩约38万个,车桩比达到1.1:1,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2)柳州:选准产品与用准政策共同作用

广西柳州是我国中小城市培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典范,其经验在于选准新能源汽车产品和出台激励性较强的推广应用支持政策。

具体来看,柳州新能源汽车市场培育始于2017年。早在2017年7月,柳州新能源汽车数量较少,月销量也很低,仅为27辆。柳州市结合本地城市规模、产业基础和出行特征,精准聚焦产品定位,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开发适合城市短途出行以及家庭第二辆车的产品,重点面向私人消费市场进行推广,鼓励个人及家庭用户使用新能源汽车,完善使用环境,构建区域生态。

使用环境方面,柳州市针对住宅小区、机关单位和企业、大型商场三类充电需求迫切的场景集中部署充电网络,并充分释放城市闲置空间资源和创造增量车位,作为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激励措施方面,柳州市2018年起出台政策,允许新能源汽车在公交专用道行驶, 以里程奖励促进电动化出行,并给予新能源汽车停车优惠。在一揽子政策的支持下,柳州形成了良好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电动化出行率、提高居民通行效率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充电设施方面,截至2021年9月底柳州市累计建成各类充电设施2.8万个、充电站点1330个,充分满足柳州市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专用停车位方面,柳州市累计设置新能源专用泊位约1.3万个,新能源汽车与可停靠泊位的比例约为3:1。

在以上适应性政策的激励下,柳州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启动和发展。2018年-2020年,柳州市乘用车电动化率分别为19.9%、24.7%和28.8%。到2021年,柳州车辆电动化率突破3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0万辆。

2.整车企业积极响应市场,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

为响应不断扩张的市场,新能源汽车企业积极推出新产品,产品性能及竞争力持续提升。

一方面,比亚迪、吉利、长城、上汽等主流汽车企业不断推出量产新品牌和新车型。2021年8月,比亚迪全新车系海洋正式发布,首款车型“海豚”,也正式在线上开启预售。海豚共推出四款车型,预售价格区间为9.68万元-12.48万元。吉利极氪001于2021年10月开始交付,2022年还将推出两款纯电动汽车车型。长城高端豪华新能源品牌沙龙将于2022年上市首款车型,欧拉品牌也将在2022年上市4款纯电车型,主要包括芭蕾猫、朋克猫、闪电猫、樱桃猫等。

另一方面,造车新势力也加快了响应市场的节奏。蔚来将在2022年推出三款新车型,产品矩阵将进一步丰富。蔚来新车型基于NT2.0平台,其中ET7已经在2021年9月正式下线,补贴后的售价为44.8-52.6万元,首批新车最快将在2022年第一季度开始交付。2021年11月,哪咤汽车旗下全新车型哪咤V Pro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两款车型,补贴后售价为7.69-8.09万元。理想也将于2022年推出基于全新一代增程式电动平台的SUV理想X01,小鹏也将推出新SUV车型。

不难看出,不管是主流汽车企业的新品牌和新产品,还是造车新势力推出的新车型,都适应了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向紧凑型产品和豪华型产品两端发力的特点。

3.动力电池装机量快速攀升,主流动力电池企业积极扩产

在快速扩张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带动下,动力电池需求不断攀升,动力电池装机量也快速增长。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019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为62.2GWh,同比增长9.2%。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累计63.6GWh,同比上升2.3%。2021年10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15.4GWh,同比上升162.8%。2021年1-10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107.5GWh,同比累计上升168.1%。

为应对动力电池装机量快速攀升的势头,增资扩产成为主流动力电池企业的重要手段。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中航锂电、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动力电池企业规划的新增产能已超过1000GWh,合计投资金额约1650亿元。其中,宁德时代已陆续发布6份锂电项目投建公告,项目涉及动力及储能电池、电池材料及回收业务,落地选址包括宜宾、肇庆、宜春、宜昌、贵州、厦门等地区,这些项目计划总投资额近845亿元。

4.充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充电服务仍面临挑战

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持续增长,充电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根据公安部和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统计,2019年和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分别为381万辆和492万辆,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分别为121.9万个和168.1万个。2020年全年,我国新增充电设施46.2万个,保有量达到168.1万个,车桩比由2019年的3.1:1小幅下降至2.94:1。

截至2021年9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达222.3万台,同比增长56.8%,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服务网络。其中,2021年1-9月我国新增公共充电桩2 3 . 7万个,增量同比上涨164.5%。从充电桩类型来看,我国公共充电桩数量2021年9月达到104.4万个,同比增长72.3%。在政策支持和多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私人充电桩建设也取得较大进展。截至2021年9月底,我国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已达102.4万个,增量同比上升178.5%。

与此同时,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1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78万辆,三季度新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为76.7万辆,同比增长154.71%。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提升,车桩比也由2020年的2.94:1提高至2021年9月底的3.05:1。

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并已成为全球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国家。根据公安部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81亿辆。然而,与主要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还处于较低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20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分别为837辆、591辆、589辆和579辆。而我国2020年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180多辆,汽车市场尚处于成长阶段,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占新车销量比例达到20%左右。结合当前新能源汽车销量加快增长的形势,到2025年,这一目标有望提前实现。届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700~850万辆。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应用和保障新能源汽车市场健康发展,我国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提升充电便利性。虽然我国充电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充电便利性显着提升,但由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迅猛增长,以及部分社区建桩难、城市攻关充电设施分布布局、节假日充电需求潮汐波动、区域充电基础设施不均衡等问题,我国还需进一步提升充电服务能力。因此,我国一方面要科学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强与城乡建设规划、电网规划及物业管理、城市停车等统筹协调;另一方面,我国还需加快提升充电网络的智能化水平,加快形成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和构建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与城乡公共充电网络,注重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等新型充电技术研发。

第二,提升新能源汽车低温性能。根据中汽中心的试验结果,高温环境对于电动汽车续航能力的影响较小,但低温环境对电动汽车续航能力的影响较大,平均续航下降率(相对常温)为42.8%。在低温环境下,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比常温环境下明显增加,相当于常温充电时间的1.43倍。为此,我国亟需从电池和整车两个层面入手,组织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技术攻关,通过新正负极材料及低温电解液开发、全气候动力电池研发、优化电池热管理系统效能、做好整车能量综合利用等措施提升新能源汽车低温性能。例如,通过热泵系统配合电池包直冷技术,比亚迪改善了动力电池包整体性能,使新能源汽车冬季续航里程提升20%。

第三,加快下一代动力电池产品开发。为进一步提升动力电池质量及稳定性、安全性,保障新能源汽车产品续驶里程,提高消费者接受度和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我国不仅要开发高性能动力电池,还要加快开发下一代动力电池和新体系动力电池。开展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膜电极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技术攻关,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面向“十四五”,我国不仅要做好300Wh/kg高镍体系锂电池关键材料和技术开发,还要做好400Wh/kg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等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和技术的开发,加快相关动力电池产品开发、验证和产业化进程。

第四,培育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全球汽车产业一百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汽车产业重心转移与新品牌诞生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市场,具备了迎接汽车产业重心转移的条件。不同于传统燃油汽车,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企业,供应链体系不断完善,产品综合竞争力持续增强,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满意度快速提升。这为我国培育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主流汽车企业及造车新势力需从战略高度开展研究,制定高端品牌新能源汽车计划,加快高端品牌培育进程。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启动与发展首先得益于国家层面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导向,及2009年起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的政策措施。作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的直接构建者,地方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上海、柳州等地成功培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经验表明,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消费者群体特征、出行需求特点、新能源汽车市场培育进展等具体状况研究制定灵活机动的适应性政策最为关键。

经过不断探索,我国基本形成了地方政府构建市场环境,关键零部件及整车企业及时、准确响应市场需求,充电服务商等主体提供产品使用保障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作用机制。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及产品体系、支持政策及配套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了加速发展的势头,形成了高低两端产品发力的特有格局。然而,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除了以上几项措施建议之外,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保障,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二手车市场亟需破冰。

需要重视的是,我国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重心所在。为有效挖掘这些地区的市场潜力,中小城市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借鉴上海、柳州等地新能源汽车市场培育的经验,研究制定能够有效促进本地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适应性政策。同时,我国还需用好新能源汽车下乡等相关政策,健全农村地区充电设施和售后服务体系,激发农村新能源汽车消费活力。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机制分析及发展趋势展望最佳回答,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小樱知识网www.cnfyy.com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即可。

本文标题: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机制分析及发展趋势展望

本文地址:https://www.cnfyy.com/shcs/359851.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