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樱知识 > 生活常识 > 名人励志文章(名人励志素材100字)

名人励志文章(名人励志素材100字)

提问时间:2022-08-31 17:39:53来源:小樱知识网


【导读】苦和甜是相对的。没有苦,甜就没有味道。但只要我们有梦想,其实当下是苦的,那么我们就像我们一样快乐,因为我们有期待。以下是由www.51education.com整理分享的名人故事:袁隆平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并借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篇】名人故事:袁隆平奋斗的故事。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80岁的他依然活跃在科研领域,为中国的水稻研究做出了贡献。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迎难而上搞科研是袁隆平院士的一贯原则。“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贡献的最好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始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当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配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校当老师,负责教三门课。

然而,在湖南这个落后的农村,袁隆平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18年——在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从事农业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

那个时代的人们饱受饥饿之苦。1960年,一场严重的饥荒像蝗虫一样席卷中国,到处都在挨饿,惨不忍睹。

袁隆平内心的野心被激起,他发誓要研发出一种高产水稻来养活自己的同胞!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但固执的袁隆平没有放弃。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都没有让他气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在试验田里走着,突然发现一只特别的稻穗。袁隆平喜出望外,继续潜心研究。终于在1973年,在全国水稻研究大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成功!

[第二篇]名人故事:实验躲过了灾难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的试验田里发现了一种“天然杂交水稻”,在大耳朵、大颗粒的鸡群中脱颖而出。但是第二年就播下了“大稻”的种子,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很低。

然而,这种天然的杂交水稻启发了他,通过人工杂交可以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

弯腰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发现了6株雄性不育水稻。

1966年2月,他经过两年60个陶罐的辛劳,成功培育出“雄性不育系”,在《中国科学院学报·科学通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育》。

这是《华革命》发表前的最后一期《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正好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位领导看到了,就发函要求湖南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实验。

“华革命”开始后不久,“典型的白专”袁隆平也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锅碗瓢盆”被“彻底砸烂”,摘下来的秧苗被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在我即将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从学校档案室找到了公函。

于是,袁隆平化险为夷,成为保护对象。更让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把“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给他拨了600元科研经费。两个“去了社会队”的同学也被同意留在学校做他的助手。

但是幼苗又被破坏了。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踩得粉碎,秧苗被拔掉。从田埂边的淤泥里,他捡了五棵半埋的秧苗。令助理尹华琪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工作,没有对是谁干的进行任何调查。“他是那种跌倒了不记得痛的人。”

次年6月,他被派到100公里外的溆浦县翟庄煤矿“宣传毛泽东思想”。两个月后,因为两个助手给上面写信,引起了省科委和农业厅的重视,成立了科研协作组,他被调到长沙工作。

[第三篇]名人故事:开放式科学研究

从今年10月开始,袁隆平一行开始前往气候炎热的云南、海南等地进行南方养殖。

他到处找资料,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于是在1970年秋天,一个几个人的研究小组去了海南岛牙县南红农场。

这时《人民日报》发表了《农业学大寨》的评论文章。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科研成了‘吟游诗人’,两头不管。”

南方农场技术员冯克山在袁隆平上过一节课,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粮”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它们是大块大块的爬行,耳朵又小又少,一碰就掉。它们看起来像杂草。他让袁先生的助手李碧湖鉴定了一下,然后挖回来一袋雄花异常,花药又细又不裂的稻穗。

这种被命名为“白烨”的野生稻后来成为所有杂交水稻的母本。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组织了一个全国协作组。3月下旬,来自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10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来到南红农场。

此时“野败”第一代杂交一代正在抽穗,没有人知道它的科研价值。但袁隆平毫无保留,把“野败”的资料分发给大家做实验。

\"他做的事情非常开明,他讨厌保守和自私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小河也于1970年加入了这个课题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爬山”。“只要他表现出对课题的兴趣,他都表示欢迎,根本没有给其他单位预留过讲座。”\"

人多力量大,很快,用“野败”回交数千回,结果在湖南、江西、福建群体中培育出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强组合南油2号。经过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后来他设计了垄上父本母本间作的栽培模式,创造了用竹竿“抓花粉”的土法,使种子产量从每亩5.5公斤提高到40多公斤。

1976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稻田边的收音机里不时播放着周恩来去世、汤山地震、毛泽东去世等重大事件。稻田里,稀稀落落的杂交水稻长出了又厚又饱满的籽粒。这一年,全国大规模种植杂交水稻208万亩,增产20%以上。

杂交水稻的面积开始迅速扩大。到1998年,中国一半的稻田都在种植杂交水稻。

1981年6月,推着裸平头的袁隆平去了北京,获得了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特殊发明奖。

[第四篇]名人故事:一个随意的老人

现在,他的办公室堆满了奖章和证书。但老人还是坚持在一线做科研。每年冬天,他都会去三亚基地。

有一次他爬上山脊,旁边的人想帮他一把,但被他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我比你年轻还快!”

已经成为名门望族的袁隆平,似乎还是喜欢休闲的生活。

偶尔出差逛街,看到便宜的衣服就先自己试穿,然后再给助理试穿,买很多,回来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一件。有一次他去香港中文大学做讲座,在街上用10元钱打了一条刚买的领带。

1998年,湖南一家公司评估“袁隆平品牌”价值1000亿元。杨澜去海南采访他:“你回家谈这件事,你老婆怎么想的?”

结果他的回答是,“没谈过。”后来,他对助手说:“我是路过的财神。”也是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1。他把5万块奖金全部拿出来,成立了杂交水稻基金,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经常告诉人们,他做过两个梦:地里的稻子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谷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饭下聊天纳凉。

刚开始周围的人都笑了,但是时间长了,发现他满脑子都是在想这件事。他身边擅长英语的年轻助手都被尽可能地送到国外深造,为了他的第二个理想:传播杂交水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福明感慨地说:“袁先生是一个有追求、有自由的幸福的人。”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名人励志文章(名人励志素材100字)最佳回答,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小樱知识网www.cnfyy.com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即可。

本文标题:名人励志文章(名人励志素材100字)

本文地址:https://www.cnfyy.com/shcs/680551.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