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樱知识 > 生活常识 > 中国派系(20世纪30年代 中国文化主要分成哪几派)

中国派系(20世纪30年代 中国文化主要分成哪几派)

提问时间:2022-11-16 02:50:13来源:小樱知识网


20世纪30年代 中国文化主要分成哪几派?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三大主要文学派别是: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派。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不但是时代的主导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学的一部分。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这一时期的中国左翼文学将自己与祖国被压迫人们的命运、与世界被压迫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人民性和世界性是中国左翼思潮的两个鲜明的特征。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巴金、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未必是上海人)代表人物:张资平、章衣萍;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上海现代派)。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中国社会性质论派别?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高潮的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论辩。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亟待重新认识、正确解决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这场论战在中国共产党内部表现为反对托陈取消派的斗争在社会上则集中体现于以陶希圣为代表的“新生命派”、托派严灵峰、任曙等为代表的“动力”派与以朱镜吾、王学文、潘东周为代表的“新思潮派”的论争。论战的内容相当广泛而论战的中心和焦点则在于: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是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一种意见认为自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以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形态伸入了农村整个的农民社会之经济构造都为商品经济所支配” (陈独秀1929年8月5日 《致党中央的信》)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和中国的民族工业不能视为两种不同的经济成分而应当作“统一的中国经济看待”中国资本主义已发展到“代替封建经济而支配中国经济生活的地步” (任曙《中国经济研究绪论》)

因此中国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性质。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存在“一个宗法封建社会的构造”但“商人资本却成了中国经济的重心”“中国农民问题是资本问题的一面”中国社会是金融商业资本之下的地主阶级支配的社会而不是封建制度的社会。”

三大派别是什么?

中国的三大教派有佛教、道教儒教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中国派系(20世纪30年代 中国文化主要分成哪几派)最佳回答,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小樱知识网www.cnfyy.com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即可。

本文标题:中国派系(20世纪30年代 中国文化主要分成哪几派)

本文地址:https://www.cnfyy.com/shcs/79486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