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樱知识 > 生活常识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提问时间:2022-06-21 15:30:03来源:小樱知识网


沈家文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中等偏高收入经济体,2020年创新指数居世界第14位。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发展新优势,仍面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融合不够、创新要素流动不畅、技术创新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难以有效对接等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亟需采取对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创新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产学研合作是推进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方式主要有课题合作、基地中心、产学研联盟、大学科技园、校办产业、技术转让、企业自主研发等。根据科技部网站2020年4月17日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国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21.3万家企业中,有合作创新的企业占66.6%;开展产学研结合创新的企业为5.2万家,占合作创新企业的比重为36.9%。新形势下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方式的创新效能有待提升,合作各方各自为政的体制机制障碍问题难以解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难以突出体现;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协调、监督、引导等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充分发挥。亟待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方式,不仅要解决技术创新问题,也要取得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突破,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一、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体系

1.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长期发展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

一是完善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的政策体系。构建技术创新共享平台,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各类创新支持机构、各种创新环境的相互联系和融通创新。二是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加强供应链创新链组织协调,提升标准制定和规则设计能力,完善交易结构和利益关系,引领创新协同化、生产网络化、平台生态化。三是培育企业技术创新创业生态。加大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加强保护创新的反垄断执法,弘扬激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包容挫折的社会环境,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风气。四是探索实践创新治理等新理念,健全创新生态体系,提高创新资源利用率,提升创新成果质量和产业化效率,形成高效的创新政策体系。

2.大力培育核心技术突出、集成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促进创新型大企业引领产业链协同创新和产学研融合创新

一是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二是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形成完善的研发组织体系,集聚高端创新人才,联合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系统布局创新链,提供产业技术创新整体解决方案。三是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开发转化的投入,调动科研人员产业化研究、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加大原创技术的研发投入。

3.探索开放型产业融合创新的新范式,构建企业创新发展新格局

一是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企、民企、外企联动发展,促进内外资企业融合创新,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二是促进研发机构“引进来”和“走出去”,发挥技术“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培育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优势,加快企业创新范式和轨迹转变,建立开放型技术创新机制。三是鼓励企业“走出去”,探索多样化形式的开放式创新,吸引更广泛的国外企业参与到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中来,深度融入国际创新体系。四是积极鼓励新业态新模式中小企业发展,健全中小企业技术价值评价体系,加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4.加强企业在国际合作创新中的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

一是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加强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机制,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二是建设企业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加强企业国际科技合作的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促进国际知识产权相关组织、单位、机构的交流。三是加强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研究,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海外维权联盟,支持企业在海外布局知识产权。

二、深化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1.加快企业数字化创新转型,促进数字要素向企业集聚

一是加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推动创新要素流动机制和配置方式的数字化变革,催生新的资源要素和组合模式。推动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和精准匹配,促进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深度融合,充分激发创新活力。二是强化对以研发创新为导向的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支持,从信息接收方、信息传达方、信息内容、信息渠道等方面进行政策设计实施。三是加强企业研发创新环节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建设,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为更多企业提供指导性框架。四是在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的基础上,围绕数字技术带来的新变化,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提高要素配置的灵活性、协同性,构建起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五是培育数据驱动型创新模式。顺应企业创新发展要素构成的变化,加快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2.完善促进高精尖创新人才向企业汇聚的激励机制

一是加大股权期权激励。支持企业将从新增净资产和资本公积金中的一部分作为股份,奖励为公司技术创新做出贡献的高级人才、创新人才、管理人才。探索推行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创新科技人才持股制度。二是鼓励企业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引进培养人才。三是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完善激励机制、科学与技术的系统机制。四是着力解决企业科技人才政策、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科研考评指标等问题,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选拔、考核、评价与奖励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为重点的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五是促进战略科技人才向企业汇聚,设立战略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建立跨界融合创新研发平台。

3.探索激发国有企业创新活力的有效途径

一是探索建立国有企业创新风险承担和容错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二是建立国有企业创新驱动能力考核机制,强化技术创新导向。三是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大对科研骨干的激励力度,支持企业探索利用股权、期权、分红等多种方式,完善中长期激励措施,有效激发国企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四是加强国有企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与人员激励机制。加快科研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的边界范围和独立性评价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研发人员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性。五是合理提高国有企业科技投入与成果转化的指标权重,从利润为主向利润、科技投入与成果转化收益并重转变。

三、加强创新需求侧政策扶持力度,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双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加强创新需求侧政策力度,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发挥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对于产学研创新资源配置的作用,以市场需求引领,协调研发、生产和市场的关系,创新成果和产业链有机结合,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1.加强技术创新链与资金链的融合创新

一是创新国有风险投资管理制度,发挥政府引导和推动风险投资发展的作用,按照风险投资运作的规律,创新国有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制度。二是探索建立国有风险投资机构的决策和执行制度、激励和约束制度、资产管理和交易制度。三是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法律体系, 明确风险企业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 规范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风险投资公司的设立、风险投资的运作、风险资金的退出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等新兴领域立法。

2.发挥创投资本对于促进企业创新的催化作用

一是鼓励引导风险资本加大对初创期中小企业关注和投入,发挥创投行业专业优势,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资本、产业紧密融合,为中小企业融入高端产业链提供资源支持。二是探索创新资本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新路径。建立健全符合创投行业特色的监管体制和政策环境,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创新型科技企业,支持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壮大,加快创投机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三是引导创投资金投资国家迫切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大支持企业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创新型小微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力量提升自身发展质量和发展升级。四是引导投资机构树立长期思维、坚守价值投资,加大为科技创新、为广大中小企业输血的金融管道,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

3.建立技术转化经纪人制度和交易平台

一是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等多元化主体协同推进知识产权经纪人制度和交易平台建设,建立起产学研之间沟通桥梁和纽带。二是建立促进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投融资平台,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投融资服务,开发各类符合中小企业创新过程中融资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三是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制定科技中介法律和扶持政策,培育一批信誉好、水平高的中介机构,促进技术中介机构集约型转变,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四是发展专业的技术转化行业和完善的技术经纪人资质体系。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技术转化行业,建议大力发展技术转化经纪人行业,产学研、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风投机构、孵化器企业等共同合作,大学设立技术转化专业及课程,培育掌握市场前景、价值预判、商务谈判、组织协调等能力的技术转化经纪人。政府设立专门的技术经纪人认证机构,负责相关考核及颁发资质证书。

四、完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科研项目评价机制

1.健全国企技术创新业绩考核制度,加强创新投入、协同创新、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重点指标

一是运用多种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调整高校院所的评价考核体系,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学研融合创新基地。二是加强考核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经费使用、成果产出、收益分配,对创新能力强而商业化能力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予以扶持,对使用公共资金进行研发活动的企业提出相应要求。三是深化改革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加大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在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对不同行业研发投入和产出进行分类考核。鼓励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专项技术攻关基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四是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合作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创新联合体评价指标,考核联合创新的综合实力,增加技术创新能力的权重,将评估结果与财政拨款、政策激励对接,激发联合体成员的创新积极性。

2.建立健全以创新成果转化为目标导向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评价体系

一是在评价指标中加大基础研究比重。鼓励原创性研究,鼓励开展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和长远需求的课题研究。对基础研究取得成效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实行差别化管理。根据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周期、产出效率等方面的客观实际,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基础研究着重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贡献、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应用研究着重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技术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三是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加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设计科研项目,提高科研项目的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四是完善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制度,建立以需求为牵引,以解决实际问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等为标准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整合。

3.深化改革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提高科研经费投入产出率

一是建立健全产学研融合创新的第三方评估机制,解决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创新的“二律背反”问题,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高校院所科研课题的经济效益,扩大企业研发项目的技术效益。二是明确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发挥政府协调优势,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和政府正确引导的协同作用,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产学研不同环节通过流程、价格、信息等要素设置,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高效运转。三是整合企业内部价值链,促进企业聚焦产学研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以获得专业化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与产学研中其他环节的专业性企业进行高度协同和紧密合作,提高产学研的运作效率。四是强化产学研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关系,促进开发、生产和营销等多环节协同,提高整个产学研合作的运营效能和整体竞争力。

五、探索全球创新资源整合与产业合作创新的新路径新方式

1.提升对于全球创新资源的集成创新能力,在开放合作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提高我国企业创新的国际影响力。深入推进国际企业创新合作,面向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科技问题,主动发起全球创新议题,主动发起组织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培育若干国际广泛关注的重点领域,二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国际联合研究。加强与先进国家的项目合作,加强高技术产业的人才交流与合作,精准引进高端企业创新人才。三是打造国际创新资源开放合作平台,培育一批面向全球的技术转移服务中介,促进关键技术国际转移,鼓励我国企业对接国际创新资源。四是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并购、兼并重组、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等方式实现全球创新资源整合与获取,联合国内外企业建立专利池,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订,突破技术封锁,推进全球联合创新,加强以我国高技术为主导的全球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2.“走出去”与“引进来”共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

一是探索“国外孵化器+中国风险资本+国内产业化”联合创新模式。鼓励中国风险投资企业走出去建立海外高科技孵化公司,投资有前景的高技术项目,将孵化出的原创性技术与国内产业化需求对接。二是鼓励有实力的创新型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立面向中国市场的研发中心,雇佣海外高水平技术人才,加大国际联合创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创新资源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三是发展中外合作创新服务业。建立以海外研发人员为主要对象、市场化运作、以产业化为主要方向的创新服务平台,利用创新平台机构推动国外中小创新型公司与国内产业需求对接,提供风险投资、技术交流、第三方担保等服务,根据国际规则设定技术成果转化权益。四是引进国外专业化创新孵化平台,发挥其在引进技术项目、整合国际资本、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领先优势,促进海外创新成果和存量专利技术在中国进行转化。

3.加强国际创新创业文化交流和促进国际企业技术人才引进

一是加强国际创新创业文化交流。通过国家政策、扶持计划、国际项目合作等方式为企业搭建国际创新创业交流平台,借鉴国外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前沿技术、企业运作方式、成果转化模式,完善企业研发人才培养机制,增强企业对于前沿技术的国际合作创新能力。二是提高国有企业研发人才结构的国际化水平。深化国有企业人才机制改革,对企业选聘国际高端创新人才实行市场化薪酬定价机制,对企业聘用国际高端人才设置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三是为企业提供精准的跨国技术人才服务,建设全球企业技术人才网络,整合跨国创新创业体系,集聚海外高端的企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精尖人才,加快引进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企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

4.鼓励企业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式创新网络

一是促进企业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升企业国际技术合作能力,鼓励内外资企业合作发展风险投资、信息服务、技术交易、人才服务、并购融资等创新服务型企业。二是推进开放式联合创新。通过引进外部创新资源要素促进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技术创新,协调内外部资源和能力,联合创新伙伴实现协同效应,注重伙伴关系和合作联系。三是提高提升体系化协同创新效率。在国内外投资研发机构,开展人才交流、共建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跨国转移,加强与世界一流的科技研发及创新服务机构合作,建立国际研发网络,耦合全球创新资源,发展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创新联合体。

以上内容就是为大家推荐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最佳回答,如果还想搜索其他问题,请收藏本网站或点击搜索更多问题

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所有来源标注为小樱知识网www.cnfyy.com的内容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您需要引用、转载,只需要注明来源及原文链接即可。

本文标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本文地址:https://www.cnfyy.com/shcs/359800.html

相关文章